“为什么学生对讲述话题感兴趣,却还是不参与讨论和活动?我怎么抓不住他们?”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“巴林特小组”活动中,一位思政教师讲述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她的教学情况。
2月25日,记者了解到,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“巴林特小组”,为湖北高校首次引入的高校思政课教改新研究方法。匈牙利精神分析师迈克尔·巴林特,在上世纪50年代创建了这种特殊的心理治疗形式——每次的巴林特小组活动由一位组长、八至九位组员临时组成,组长一般由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担任。活动中,一位组员陈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,其他人则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事件中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分析。
目前,“巴林特方法”已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医学教育及培训的必修课程。作为一种调节职业化关系的心理治疗形式,“巴林特小组”在医生、教师、心理治疗师、律师、社会工作者等群体中获得很好的认可。研究数据表明,医生和教师群体尤其可以从中获益。
“整个巴林特小组活动就像一次‘聊天’,起到舒缓压力、调节心理的作用。”该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咨询师杨国荣介绍,这一最初用来训练全科医生处理医患关系、缓解职业压力的方法,现在也能成为“折射师生关系的一面镜子”。
今年年初,在杨国荣的带领下,湖北首个“思政教师巴林特小组”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组建,共有10位成员,设置10次活动,每两周会面一次。“通过体验性的方式,缓解焦虑情绪,提供反思空间,增进教师与学生链接和爱学生的能力,促进教师观察、容纳、发觉团体动力的能力,学习用温柔、支持的方式去倾听、回应同事们遇到的困难,帮助教师能胜任处于复杂和矛盾的局面。”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法创新团队负责人潘黔玲告诉记者,通过持续的训练,最终促进教师工作风格甚至个人人格发生重要且有益的变化。
“很有趣,我看见小组就是课堂的再现。也能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课堂,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。”该校思政专业教师刘利老师称,巴林特小组聚焦于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,解决一线教师们在工作中遭遇的一些困境,以及困扰自己有效开展工作的难题。
潘黔玲表示,引入巴林特这种心理研究应用领域的方法,就是为了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心理支撑,摆脱困扰,激发内在动力,努力改变工作面貌,从而真正做到卓有成效地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。